江西欣盛泰實業有限公司
全國免費服務熱線:400-0989-769
電 話:0795-7859969
傳 真:0795-7878666
網 址:www.0315phone.com
地 址:江西省樟樹市城北經濟技術開發區1號路
作為解決交通出行最后一公里的方案,公共自行車從去年開始在南京大規模推行。越來越多的市民在享受到方便快捷的同時,對于公共自行車今后還將向哪些領域延伸服務也一直倍加關注。在前幾天舉行的“健步環湖走,綠色低碳行”活動中,南京交通部門表示計劃年底前在部分景區推進公共自行車站點建設。消息一出,支持的不少但反對的也多,對于公共自行車究竟應不應該進景區可謂各有各的說法。
主管部門:進景區目前只是計劃
“作為公共交通政策的制定部門,相關的規劃肯定要做在前面才行,至于什么時候進、以哪種方式進還要看后續的溝通協調,畢竟主管部門不是一家。”對于推行公共自行車進景區的說法,記者昨日采訪南京市交通運輸局公共交通處相關負責人時,該負責人表示,若按照計劃實施需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但根據市場需求擴大公共自行車的使用范圍肯定是一個方向。引起市民關注本身就是件好事,計劃階段聽聽各方說法和訴求,更利于后期推行。
相對于主管部門來說,作為公共自行車的直接運營者,南京市公共自行車有限公司的意見或許更接地氣。記者采訪了解到,考慮到目前南京不少景區都較大,旅游者在景區內通行要么步行、要么租用雙人自行車、要么搭乘電瓶車,除此之外,沒有其他公共出行方式。同時,從實際利用來看,景區所提供的自行車或電瓶車價格一般較高,很多時候并非市民首選,公共自行車進景區很大程度上能解決市民和旅游者低成本快速行進的問題。
“我們確實計劃把公共自行車推進景區,景區本身也有需求,但問題是目前各自管理部門不統一,又沒有一個協調機構。涉及選點、用電、利益分配、收費標準等問題都不是很好辦。”南京公共自行車有限公司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相對于其他城市,南京在公共自行車進景區方面落后很多,蘇州2010年就在太湖推行公共自行車了,杭州的西湖甚至有公共自行車騎行道。
景區:進與不進需區別對待
作為南京市內最大的城內湖,玄武湖一直是南京媲美杭州西湖的景點。此前,不僅是自行車,包括電動車、機動車等各類車輛都可以自由進出,但自2010年出臺相關規定后,玄武湖主景區內除工作用電瓶車外,原則上禁止任何車輛隨意進入。
“以前玄武湖也有2人、3人同騎的自行車項目,現在早就沒有了。”玄武湖管理處工作人員表示,為了嚴格執行規定禁止各類車輛駛入,幾年下來玄武湖管理方可謂用盡辦法。好不容易出效果了,又要對公共自行車開放,所以在這一點上持保留意見。主景區不合適,那從解放門向東延伸,位于城墻下那段相對寬敞的環湖路是否合適呢?該工作人員表示,這段路由于沒有明確的道路功能分割,加上平時人流量大,開通公共自行車騎行并不合適。
記者了解到,自玄武湖公園免費開放后,每天早晚前往玄武湖健步、慢跑的市民不少。即便是非高峰期,景區主要道路也多以步行者為主。根據管理處不完全統計,目前僅選擇在玄武湖鍛煉的市民每天就超過3萬人。
如果玄武湖不適合,中山陵是否適合呢?畢竟中山陵景區內本身就開設有雙人騎行項目。記者致電中山陵園管理局宣傳部門,對于這個話題,工作人員不太愿意說,認為這個事情應該由公共自行車建設部門統籌安排,景區不好發表意見。此外,如果推行公共自行車進景區,目前景區的雙人自行車項目如何處理也存在問題。“雖然部分區域設置的綠道可能適合自行車騎行,但綠道也是步行道,人車混行,一旦發生安全事故,誰來負責?”
市民:支持和反對的都有
健步、樂跑、騎行是近來在各類人群中流行的運行項目,相對于健步和樂跑來說,雖然在場地條件上騎行要求并不多,但因為運動方式和速度不同,在沒有劃分車道的情況下,如果把這幾種運動方案混雜在一起,的確存在安全隱患。這在玄武湖環湖路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劉詩琳是一名堅持了6年的自行車騎行愛好者,她告訴記者,目前南京適合自行車騎行的專用綠道并不多,很多時候她和其他愛好者一起選擇棲霞大道、玄武大道以及揚子江大道。“這些路雖然同樣沒有劃分車道,但全程沒有步行者,適合保持較快的車速。”
當然了,不是所有市民都喜歡這種專業騎行,在一些上年紀的市民眼里,采用普通的自行車較長距離騎行也是很好的鍛煉方式之一。前年退休的市民張先生告訴記者,因為早年長期騎自行車,退休后自己一直保持著騎行的習慣,但現在多以市內道路慢車道為主。如果玄武湖設置有公共自行車并允許騎行的話,肯定有不少市民和他一樣會選擇在景區內鍛煉。所以他支持公共自行車進景區。
有支持的自然就有反對的。今年36歲的李先生是城市樂跑的忠實粉絲,參加了近年來國內的不少城市樂跑活動。因為玄武湖環湖路距離合適,道路寬,空氣也好,家在中央路附近的李先生一直把玄武湖作為日常鍛煉的最好場所。當記者詢問其對于公共自行車進景區的看法時,李先生堅定地站在反對者的隊伍中。因為在他看來,在以步行和跑步為主的道路上加入自行車,最大的隱患是不安全。
專家:城市道路理應提供多樣性
就如同時常在身邊發生的廣場舞大媽彼此間爭地盤、和希望環境安靜的市民發生矛盾一樣,當市民合理需求在有限的公共資源面前無法得到滿足時,必然會產生相互爭奪的現象。對于這一點,交通專家表示,在此前相當長一段時間“以車為本”的交通通行理念下,有關城市道路的功能性方面有很多欠賬要補。
“不要說適合自行車騎行的專用道路,在目前的不少城市道路上,非機動車和行人混行的地方不少,有的慢車道為了在不寬的馬路上為機動車讓出路幅,甚至只有一輛自行車的寬度,人行道干脆沒有。”來自江蘇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的一位專家表示,在國外不少城市,自行車作為公共交通的重要補充方式有著獨立的路權,這也是在很多影視作品中看到城市主干道、支路上設置專用自行車道的原因。同時,這些道路也可以作為運動愛好者的騎行場地。
“城市的市民廣場、公共景區就那么多,大家都在找合適的場地和鍛煉方式。如果城市道路能具備本身的多樣性功能,諸如健步、樂跑、騎行等鍛煉需求自然可以在這里得到滿足。”該專家同時也認為,公共自行車作為低成本、環保的出行方式,本身就應該在更多的區域發揮出這一功能。至于景區內是否合適、如何實施,只要后期技術層面解決就可以了。記者 陳彥 仲永